国产精品久久99,51久久成人国产精品麻豆,亚洲欧洲免费三级网站,最近中文字幕mv,重口老太大和小伙乱

首頁>音樂 > 正文

我是中國人!半島記者專訪“靈魂擺渡人”劉德文:“我們都是一家人”,“孩子會接過擺渡的槳”

2023-08-31 07:12:22來源:半島都市報

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劉玉凡 劉文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曉雯

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
8月18日下午3時30分,由臺北市發(fā)往青島的東方航空MU2042航班緩緩降落在膠東國際機場。在志愿者劉德文的幫助下,山東廣饒去臺老兵燕銘功37年后終于魂歸故里,他的家人眼含熱淚,向這位“靈魂擺渡人”致謝。二十年間,劉德文一次次背著老兵的骨灰回到大陸,送老兵回家,和父母“團(tuán)圓”,和最親的土在一起。

8月24日,劉德文接受半島全媒體記者專訪

今年3月29日,國臺辦發(fā)言人朱鳳蓮在新聞發(fā)布會上對劉德文的義舉善行做出高度評價:“劉德文先生是臺灣高雄市一名普通民眾,20年來他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。為幫助眾多大陸去臺老兵完成落葉歸根的愿望,2003年以來,劉德文先生不辭辛勞、奔走兩岸,足跡遍布大陸20多個省,先后帶著200多位老兵的骨灰回故鄉(xiāng)安葬。他做這些事,生動詮釋了兩岸同胞不分省籍、不分地域,都是一家人。正是這樣的親情義舉,撫慰了老兵的離亂之痛,讓他們?nèi)缭富隁w故里。我們向劉德文先生表示敬意和感謝,也愿意積極支持他的善舉,幫助更多過世的去臺老兵實現(xiàn)遺愿。”

8月24日,劉德文結(jié)束了此次山東之行,在青島膠東國際機場乘機返臺之前,劉德文接受半島全媒體記者專訪。

談山東之行──

“我就像個親兒子一樣”

記者:劉里長,很多網(wǎng)友好奇,“里長”是一份什么工作呢?

劉德文:在臺灣里長是沒有報酬的。里長所接觸的服務(wù)項目挺多,一些家里有什么大大小小事,都會找到我。所以我接觸到這些老兵的時候,記憶比較深刻,他們生活有什么困難,也會找到里長,畢竟里長是他們最熟悉的,我也是盡力去關(guān)懷這些老兵,盡一個里長的本分去照顧他們,也是我的一種快樂。

記者:可以理解成里長是在當(dāng)?shù)乇容^德高望重的人嗎?

劉德文:里長本身就是受到認(rèn)可認(rèn)同的,相對來說他們比較信賴?yán)镩L。如果家庭有什么困難問題,都會找里長。里長算是一個職務(wù),也是里民的代表,比較受人尊重,來為民服務(wù)。

8月24日,劉德文接受半島全媒體記者專訪

記者:劉里長,這幾天您來山東主要去了哪兒?做了什么?可以介紹一下嗎?

劉德文:這一趟送燕老回來以后,我開始去“走親”,我之前就送了五位東營廣饒老兵回來,所以這幾天我一一地去探視他們的后代、兒孫,一一地拜訪,也叫“走親”。因為他們的家人,也就是我的親人,所以只要我到這邊,我就會去拜訪他們一下,等于是回家里來了。

記者:這幾天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瞬間?

劉德文:其實這幾天剛開始我都沒有一一通知他們。但是他們看到我們《半島都市報》里面(的報道)之后,就說“大哥,你到廣饒來了”。我說是啊,他們說你怎么不給我們打個電話,我們?nèi)ソ幽?。后來一位老兵的后代就趕快幫我安排離他家最近的住宿,這幾天我要去哪里,他就開車帶我去,陪伴我。

8月18日,劉德文送老人“回家”(受訪者供圖)

記者:看到燕老的女兒燕澤榮當(dāng)時心情也很激動,對您表達(dá)了由衷的感謝,您可以回憶一下當(dāng)時的情景嗎?

劉德文:在她口中,我就像個親兒子一樣,背著骨灰,讓老人家葉落歸根。她直接跟她的這些女兒講,那個里長啊,真是個親兒子。當(dāng)時燕伯伯的女兒看到我,情緒真的蠻激動的,我們到村里面,她直接跪下來迎接自己的父親,她說“爸爸真的回家了”。在燕伯伯回家的前兩天,她的情緒一直很高亢,晚上都睡不著。當(dāng)時看到那種場景,我自己也很感動,她一直期待的父親終于回家了,這是完成了父親的遺愿,也是她一生的心愿。

記者:這次帶燕老回家,和之前兩百多次帶老兵回家,您感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?

劉德文:有一些都是(老兵)第三代來接的,其實第二代接的并不多,因為年齡都是七八十歲了,一般都是孫子孫女來接。我看到有(老兵)子女來接,自己很感動,他們從小都在盼望自己的父親回來,能在自己健在的時候,把父親接回來。所以有兒女(在世)的,我都安排最早去送,就是要圓他們這一生的心愿。

8月18日,劉德文送老人“回家”(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濱 拍攝)

談“靈魂擺渡人”──

“價值感是用金錢買不來的”

記者:有些網(wǎng)友親切地稱您是“靈魂擺渡人”,您自己怎么理解這個詞語?

劉德文:謝謝網(wǎng)友對我的這個稱呼,這是對我的認(rèn)同和肯定。其實我都把他們(老兵)當(dāng)作是活生生、有生命的長者,然后把他們背回來。骨灰壇里面為什么要包著紅色的布巾?因為回家就是一樁喜事。蠻多人說(我把老兵)背后面會比較輕松,我卻為什么要背在前面,因為這是一種尊重。祖先所教育我們的就是長輩要走在前面,要扶著、要牽著、要抱著,背他回來。這是一種傳統(tǒng)孝道文化,我們就是要堅持做下去。

記者:里長,您送了那么多老兵回家,包括跟家屬安葬了那么多老兵。我注意到一個細(xì)節(jié),您在安葬老兵之后,會在墳?zāi)骨罢f一些話,這個有沒有什么比較注重的地方?

劉德文:我背每一位長者回家,都要先從臺灣的墳?zāi)贡车轿壹?,背這些長者回老家的時候,我都一定會跟他們講,說我們搭幾號航班、我們坐客車大巴這些,我都會先告知。我們上飛機后,我都會說要跟緊,我們要回家鄉(xiāng)了。比如說我們那天到膠東國際機場,我會先把長者請出來,告知說山東省到了,讓他們心里踏實,要回到家鄉(xiāng)去了。

下葬的時候,每個地方的風(fēng)俗不一樣,但是每一位我都會參與。

記者:劉里長,您背了那么多老兵回到家鄉(xiāng),您是怎么看待生存和死亡的?

劉德文:之前沒接觸到老兵的時候,我對生死還是有一些忌諱,小時候我都不敢看到棺木。當(dāng)我接觸到老兵以后,就慢慢覺得人是活在當(dāng)下。人的一生之中,能夠把握、做一些好事,那就盡量去做。我之前當(dāng)里長的時候,那時候老兵多,我今天下午跟這位老兵聊完,當(dāng)我離開不到五分鐘,突然有人通知我,這位老兵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病故了。剛剛還在聊天,差了五分鐘而已,因為他心梗,就這樣走了。

我跟長者接觸以后,就覺得我們來這個社會是暫住的。我們?nèi)司褪怯幸环N舞臺,有一種舞臺里是要過得平淡,有一種舞臺里是為了自己的生活去打拼,但是我覺得我的舞臺中,我要過得很充實的,就是能夠幫助這么些老兵回家的時候,我心里那一種價值感,是用金錢買不來的。所以我一直用我生活中的力行去教育兒女,讓他們知道物質(zhì)享受是短暫的,但做好事、做善事,心里的這個價值觀,真的是非常有意義的。得到這么多網(wǎng)友的肯定和認(rèn)同,受到大家的尊重,幫助老兵回家,我心里是非??鞓烽_心的。

談愛人──

“你繼續(xù)帶老兵回家,小孩子我來養(yǎng)”

劉德文一家四口全家福(受訪者供圖)

記者:您的愛人和孩子是怎么看待您帶老兵回家的?

劉德文:剛開始我愛人不理解,因為一開始我是在銀行工作,為了這些老兵把工作辭掉,影響到我們整個家庭的經(jīng)濟(jì)。而且那時候孩子還小,兒子才一歲,女兒六歲,在整個經(jīng)濟(jì)上真的都需要我那一份工作來養(yǎng)家。辭掉這個工作的時候,造成家庭是很大的一個(困難),每天為了生活(奔波)。我想到這個,心里就真的對家庭很抱歉。兒子從前跟著我,從小真的生活條件過得并不怎么好。

后來我就在2005年的時候,我要到青島,接著去萊陽,我就帶老婆來了。從青島機場下來的時候,就開始找住的地方。我背著骨灰走了將近五公里,我前面背著長者的骨灰,右手提著行李箱走路,她在背后跟著我。找到酒店住下后,第二天我們又坐大巴到萊陽。我們就看到老兵的弟弟,一個九十歲的大叔,在村口等我們。到了之后,那位大叔就跪下了,跪了三次,這位大叔用這種方式來接哥哥。隔天以后,我們將老兵下葬,那個大叔就陪我們到村外坐客車,那個叔叔跟我拉著手哭,就不讓我離開。大叔說,其實第一跪,是感謝你,第二跪,是接我哥哥,第三跪,是你圓我一生、我父母親的心愿,你是我們家?guī)状说亩魅?。我說大叔我會來看你的,我老婆在旁邊一直在哭。我上客車的時候,我老婆就說“你繼續(xù)帶老兵回家,小孩子我來養(yǎng)”。她也親身感受到,我做這些事是非常有意義的,因為能幫助大陸各省的親人尋找這些老兵安葬的地方,我們能夠找到,把他們背回來。我為什么這么堅持要做?也是因為看到每帶一位老兵回家的時候,他們(后代)身上的這種孝道,這也是我的動力。

劉德文和妻子合影

記者:您愛人對您理解了,當(dāng)時孩子還小,現(xiàn)在慢慢長大了,對您的行動也慢慢認(rèn)同了。

劉德文:在臺灣老兵不是群聚在一個縣市,而是各個縣市都有,那我都會去找。還有一些是在亂葬崗的,2015年的時候,我在亂葬崗尋找(老兵骨灰)的時候,摔斷了兩根肋骨,在醫(yī)院住了七天。出來之后,我老婆說這是非常危險的。因為當(dāng)時醫(yī)生講,我很幸運,斷了兩根肋骨是從脾臟稍微插過去,如果直接插入脾臟,那當(dāng)時命就沒了。從那一次之后,只要我到亂葬崗去尋找,我老婆都會請假陪我去。特別是在臺灣氣溫高熱的時候,早上七點多去尋找墓地就會(熱得)出大汗,有的時候都會中暑,真的很不舒服,但旁邊有太太在看著,相對就比較安全。

劉德文在亂葬崗中尋找老兵,不慎摔倒

談子女──

他們會接過擺渡的槳

記者:孩子怎么看待您背老兵回家?

劉德文:我對我自己的兒女,就像我兒子講的,他跟一些同學(xué)講,說從來沒有跟爸爸打過籃球。只知道說,當(dāng)孩子需要的時候,爸爸都在大陸,都在背爺爺回家。但是我兒子從來沒有怨過我沒跟他一起有這樣的親子互動交流,他常常跟我講的就是,“爸爸,我們學(xué)校、我們老師,都非常認(rèn)同你做這個事?!鄙踔晾蠋煻紩覂鹤诱f,你下課以后留一個小時,老師幫你輔導(dǎo),就是因為我做這個事受到認(rèn)同,他們也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分擔(dān)我的經(jīng)濟(jì)壓力。

記者:劉里長,有沒有考慮到哪一天您的年紀(jì)也大了,背不動了?

劉德文:有的。因為我在2015年的時候摔斷兩根肋骨,當(dāng)時我兒子上初中一年級,我就跟他說,爸爸要去重慶,帶兩個爺爺回家,你就陪著爸爸過去好不好,他說好。所以2015年的時候,我就帶著兒子,背著兩位老兵回家。后來兒子就說,爸,我長大以后,也愿意幫你做這件事,來帶一些爺爺回家。我的行動也是在教育他,尊重這些長者,還有“敬老尊賢”的含義。

劉德文和兒子(左)一起送老兵回家(受訪者供圖)

記者:可以這么理解嗎?您年紀(jì)大了后,您的孩子會接過擺渡的槳。

劉德文:會。兒子跟我講,爸爸等你年紀(jì)大了,如果有爺爺要回家了,我也會帶他們回家。

記者:孩子也面臨著一定的生存壓力,要工作,要組建家庭,這后續(xù)是不是有一系列的挑戰(zhàn)?

劉德文:兒子越來越大,對他要不要去做這件事,我自己有觀察到。在他讀高中三年級的時候,他自己去服務(wù)老兵,那些老兵不是我們社區(qū)的老兵。他是到老兵的養(yǎng)老院去幫著打掃環(huán)境,我也不知道這件事,而是后來我們社區(qū)一個老兵住在那里,他回來跟我講了。他說“里長,你的兒子去我們那里打掃環(huán)境,而且是利用禮拜六的時間,去做志愿者”。不是我叫他去做了,而是他自愿去做了,我感受到自己的兒女已經(jīng)長大了,知道怎么去尊重長者。

談去臺老兵──

“他們就是想家了”

記者:您跟老兵交流的時候,他們是什么樣的生活狀態(tài)?

劉德文:沒有當(dāng)里長的時候,我就給他們打掃衛(wèi)生。我們社區(qū)比較特殊,分為有家庭的老兵,大部分是沒家庭的,就有3800多位。我當(dāng)里長的時候,還有1800多位,下班之后,我就去跟他們聊天。聊起家鄉(xiāng)的時候,他們很開心快樂的,但聊起自己的父母,他們是沉默的,因為他們想家。2003年的時候,有一位老兵來拜托我,說他死了之后要回家,要葬在父母的墳跟前。就這樣,我開始送老兵回家,二十多年了。

當(dāng)?shù)刂驹刚呓o老兵剪發(fā)(受訪者供圖)

特別是春節(jié)和清明節(jié),看他們的這種舉動是最強烈。在清明節(jié)的時候,他們會朝向自己的家鄉(xiāng),遙祭自己的父母親。甚至半夜,他們朝著自己遠(yuǎn)處的家鄉(xiāng)看,我看到好幾位(老兵)在自己哭,就是想家了。我對這些長輩說,有什么需要里長幫忙的盡量說,里長就是你們的兒子,我都會盡力幫你們完成。社區(qū)里的這些老兵,如果病故了,我都會親自送他們。

記者:我看到燕伯伯的墓碑上當(dāng)時寫著是山東廣饒,他們這些老兵都是這么寫的嗎?

劉德文:這些年來,我在尋找中,我都用手機拍下記錄下來,我現(xiàn)在的數(shù)據(jù)將近有七千位。因為墓碑上都有刻籍貫,山東有廣饒,還有日照、高密,他們都會刻在墓碑上面。

記者:您送過將近三百位老兵回家,每一位都很讓人感動,其中有沒有讓您印象深刻的老兵?

劉德文:2018年的時候,我找到了一位山東聊城的老兵。之前,找了一年多,一直都找不到,后來發(fā)現(xiàn)他可能在亂葬崗,這里葬了兩千多位老兵。他的孫子到臺灣去,我?guī)ガF(xiàn)場,這個孫子也是想圓他爸爸的心愿,他爸爸交代他一定把爺爺找回來。現(xiàn)場找了半天以后,他直接對我說,“里長,太辛苦了不要找了,我爺爺注定要在臺灣了”。我跟他說,我都沒有放棄,你就放棄了。這一年多來,我從來沒有說辛苦,我就是要圓你們一句承諾,完成你爸爸的心愿。后來他回山東了,我繼續(xù)再找。我記得是3月29號找到了,把這個訊息傳給他們之后,聽到他們哭。取骨之后,我是4月3號把長者帶回了家鄉(xiāng)。

劉德文在亂葬崗中尋找老兵 (受訪者供圖)

談歷次山東之行──

“每次回去都帶大饅頭”

記者:7000多位老兵墳?zāi)拐掌?,您是如何記錄的?/p>

劉德文:我買了五個硬盤來存。我走到哪里也是記錄著拍,過程確實很辛苦,但是能幫大陸的親人找到他們,心里很快樂。有碰到墓碑倒了的,我們會給扶上來。因為他們沒有兒女,亂葬崗,沒有人去上墳掃墓,我看到之后心里也很酸。

劉德文在亂葬崗中尋找老兵 (受訪者供圖)

記者:您背在胸前的背包,用了好多年了吧?

劉德文:我這個背包,帶了將近兩百位老兵回家。有一位四川的老兵,他的大孫子80歲,小孫子71歲。家里人去臺灣找找不到,后來找到我,我給找了一年半,找了48個公墓、亂葬崗,21家寺廟等等,最后在一家寺廟找到了,今年四月份我把他帶回家了。

記者:這些年您送多少山東老兵回家?

劉德文:二十年來,我送了52位山東老兵回到家鄉(xiāng)。

記者:山東老兵也是說著山東的方言嗎?

劉德文:以前在流亭機場旁邊有個酒店,就做那個大饅頭,我只要到山東來,我都會去那邊買個大饅頭帶回去,給我們社區(qū)山東籍的老兵。有個高密的老兵,給他饅頭的時候,他哭了。我說周伯,這是里長特地去山東帶回來的饅頭。他當(dāng)時是這種思鄉(xiāng)的情緒,激動地掉眼淚。

山東有十幾個地級市,我都跑過了,來青島大多數(shù)是送萊陽、煙臺、高密、日照、膠州的(老兵)。預(yù)計九月份,我會帶一個壽光的老兵回來。8月20號的時候,這個老兵的后代到廣饒來看我。2021年我就找到了,他的程序還在申請中,希望能在中秋節(jié)送他回來,讓他早點跟最親的土地在一起。

劉德文在亂葬崗中尋找老兵 (受訪者供圖)

談身份認(rèn)同──

“我是一個中國人”

記者:之前您提到兩岸同文同種,您對這個文化傳承也非常有感觸。

劉德文:我一直在強調(diào)我是一個中國人。中華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,身為華夏子孫,我們有義務(wù)去傳承。兩岸是同文同種、血脈相連的,沒有分彼此,跟你跟我的,我們都是一家人。我也是在尋親的過程中,找到我自己的根源,(之前)我以為當(dāng)時家里面是從福建漳州過去的。2017年我送一位老兵回江蘇沛縣的時候,我才找到我的根源,是江蘇的沛縣。他們在村口貼著“感恩臺灣劉德文里長”。本家的鄉(xiāng)友看到我的名字,就問我名字中間那個“德”字,我說那個是我的輩分。

我說我臺灣家里的宗祠,上面就寫有彭城,也就是現(xiàn)在的徐州。徐州有一個鄉(xiāng)友就約我去他家,拿族譜給我看,我就看到我爸爸中間那個字的輩分也在上面。這樣才知道,原來我的根源在這里。他也送我一本族譜,我就回到臺灣跟我爸爸說,我爸好高興,看到那本族譜,非常親。血緣是沒辦法切斷的,所以我說為什么血脈相連。

記者:您未來是怎么打算的?

劉德文:我要一直堅持做下去的。我身體非常好,我早上經(jīng)常會去鍛煉。我能夠活到80歲,我就做到80歲。只要老兵這邊的家屬想要找,找到我這邊,我一定會完成他們的心愿。

關(guān)鍵詞:

責(zé)任編輯:

免責(zé)聲明

頭條新聞

精彩推送

新聞推送